close

古語有云: 擒賊先擒王

這句話, 在當今鞋業生態中, 彰顯得十分徹底


自初出社會踏進的第一家鞋業開始, 所見所聞讓心裡一直有個疑問, 以為是現處的公司規模問題… 後來因緣際會也陸續待了共5家鞋廠, 發現不管規模大小, 問題都是一樣的!

若依鞋業生態排序, 正常應該如下:

品牌(客人角色) -> 鞋廠 (原本應該還有貿易商, 但貿易商已經淘汰到只有少數)

鞋廠(客人角色) -> 供應商

也就是: 品牌 > 鞋廠 > 供應商 這樣的裙帶關係

但就現實面看到的是, 絕大多數的供應商都跳過鞋廠, 直接跟品牌作業, 然後品牌的開發便會指定哪些部位用哪家供應商的某某材料, 且價格已經是公告價, 也就是說鞋廠沒有議價空間

這種情況衍生出一個問題, 供應商表面上還是把鞋廠當客人, 但實際上交貨時程、品質等等出問題時, 鞋廠則陷入被拖下水的狀態! 鞋廠告御狀到客人那, 客人一個裁決下來, 兩邊都承擔些責任… 這… 這… 鞋廠是聽令作業下單給你指定的供應商, 結果供應商出問題時, 鞋廠卻陪同承擔賠償

每每告御狀, 只換得客人拍拍頭… 供應商在一旁若無其事, 關係變成了…

品牌 > 供應商 > 鞋廠

明明鞋廠是供應商的客人, 卻只贏的表面尊重… 售價、品質 鞋廠基本上沒有太多含扣的空間



這樣的狀況, 好像在製造業中的鞋業最盛, 其次傳產的包包或成衣可能也有這樣的狀況…

為什麼供應商就可以被動化為主動? 唯一能解釋的, 除了供應商要有雄厚本錢開發日新月異的材料出來外, 不然就是私相授受的將好處回饋給客戶上層… 而鞋廠只能像個二愣子似的…

Run! Forest! Run!
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jefforock 的頭像
jefforock

Jefforock

jefforo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